据DigiTimes报道,2025年第四季度,内存采购热潮愈演愈烈,引发了整个供应链的“缺货潮”。11月24日,中国台湾记忆体模组龙头威刚董事长陈立白表示,AI需求涌入导致记忆体缺货进入20年来最严重的局面,客户实际能拿到的量仅为原本下单量的三成。
OEM大厂 “抢货大战”:从高管亲赴谈判到囤货至2026年底
陈立白称,过去多由采购主管或业务负责的谈判,现在国际电子品牌的董事长、总裁需亲自出面要货。即便“一把手”亲自出马,能拿到的货仍极为有限,供应商掌握绝对议价权,多数客户连一年约都签不到,只能“每月谈”。他预判这波涨势将持续至少二至三季以上,2026上半年DRAM与NAND Flash仍将全面缺货。

据市场消息,华硕、微星等厂商正积极在现货市场大举采购,以确保服务器内存及个人电脑应用端的稳定供应。与此同时,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郑孝明(Winston Cheng)于11月24日向彭博社表示,“联想当前的零部件库存较往常高出了约50%。”据彭博社报道,这一策略使其在价格飙升周期中掌握主动权,2026年在PC定价上有望形成显著优势。
业内人士透露,在供求失衡的背景下,内存市场已陷入“缺货-囤货-价格暴涨”的恶性循环。上游供应商呈现惜售态势,正重新评估供需以制定合约;而市场关于缺货的看涨预期持续升温,反过来刺激了更为激进的采购行为,共同推高了产品价格。
恶性循环背后:AI需求爆发、北美优先供给与产能转移三重挤压
此次内存“缺货潮”不是短暂的供需失衡,AI算力需求巨幅增长是产生内存“缺货潮”的重要原因之一。AI服务器对高性能存储芯片的消耗远超传统设备,一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训练GPT-5级别模型可能消耗全球四分之一DRAM供应,这种爆发式增长直接挤占了传统制造业、消费电子等领域的芯片产能,导致供需关系出现系统性紧张,全球存储芯片产能或将从满足普适性“计算”转向服务精英式”智算”,这标志着AI产业开始以其巨大的资源吞吐能力,重塑全球市场成本与竞争格局。
面对北美这一全球最旺盛的AI服务器市场,主要存储巨头在产能分配上均呈现出明确的“北美优先”策略。据《韩国先驱报》报道,自2024年以来,美国不断向韩国施压,要求其配合美方对华出口管制,敦促韩国只向盟友提供高带宽内存(HBM)等先进芯片,试图通过控制AI的“粮食”——算力与内存,来调控全球AI产业的发展节奏与阵营归属。同时,美光于2025年6月宣布将其在美国的存储器制造和研发投资扩大至约2000亿美元。这种战略倾斜不仅导致全球范围内存储芯片供需失衡,也侧面反应出海外厂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存在质疑,其商业决策更倾向“逐利”。
受到AI服务器对高性能存储的强劲需求以及高额利润的双重驱动,据《财经》报道,2025年4月,三星、SK海力士等主要供应商相继宣布DDR4进入EOL(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阶段。由于存储行业具有显著的头部带动效应,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国内头部存储厂商也同步实施快速产能转换,以此与全球产业节奏保持一致。在产能转移与产品迭代的双重影响下,国内芯片市场供应“青黄不接”的现象愈发突出。
长鑫推新:产品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扩产缓解国产供应链焦虑
在全球存储芯片缺货背景下,中国存储芯片企业已成为保障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柱。作为市占率“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DRAM龙头,长鑫科技正在积极扩产,以填补海外巨头转向高端市场和供给北美需求所遗留的供应缺口。
据官网信息,长鑫科技于11月23日发布了新一代DDR5系列产品,最高速率达8000Mbps,最高颗粒容量24Gb,并同步推出UDIMM、SODIMM、CUDIMM、CSODIMM、RDIMM、MRDIMM、TFF MRDIMM等七大模组及新型产品,覆盖服务器、工作站及个人电脑等全场景领域,标志着国产存储芯片已成功跻身全球技术第一梯队,具备了与国际领先厂商正面竞争的技术实力。

此外,今年10月,长鑫推出LPDDR5X系列产品,提供12Gb和16Gb两种单颗粒容量,最高速率可达10667Mbps,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较上一代LPDDR5提升了66%,同时可以兼容LPDDR5,功耗则比LPDDR5降低了30%。据了解,长鑫正在研发的0.58mm超薄LPDDR5X芯片,量产后有望成为全球最薄的DRAM产品。
资本市场层面,长鑫科技于2025年10月完成上市辅导,未来有望通过上市融资进一步发展。其与兆易创新等企业的深度协同也将推动国内存储产业链 “从芯到端”的融合,逐步减少对海外产能的依赖。
囤货潮下的行业启示
当前的存储 “囤货潮”,本质是AI驱动的需求变革与供给端结构性调整碰撞的结果。对于OEM厂商而言,“囤货”是短期应对缺货的无奈之举,但长期需依赖供应链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长鑫等国产厂商的技术进步与产能扩张,正为这种多元化提供可能。
而对于整个行业,这场 “超级周期” 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国际巨头凭借高端产品垄断利润,国产厂商则需通过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抢占市场份额。随着本土企业产能的持续释放与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国产存储不仅有望缓解供应链焦虑,更为行业注入长期稳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