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泡泡

“新能源汽车中的铜” ---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性能演进的关键基石 (下)

  • 2025-11-24 09:20:57
  • 超级管理员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每一次提升,背后是法规、技术与材料的协同进步,而铜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替代的角色。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法规标准完善、技术创新突破和企业安全意识提升,在电池、电机和线束三大核心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进程中,铜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导电性、散热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延展性与柔韧性,为降低热失控、电弧、腐蚀和机械疲劳等风险提供了材料层面的解决方案。


环保优势:循环利用与全生命周期减碳


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铜材料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循环利用特性有助于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中对于环境的影响。

再生铜的回收与利用已形成成熟产业链。以江西省一家典型的铜回收利用企业为例,其再生铜冶炼生产线日均生产再生铜200吨以上,铜提取纯度达99.95%以上,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5%。该公司参与完成的《废催化剂低碳处置与增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不仅能提升12.5%的金属回收率,还将降低5.2%的生产能耗。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则通过技术升级,每年从冶炼渣中回收含铜品位20%的铜精矿15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的产量。该公司还建设了稀贵金属车间提取阳极泥内的重金属元素,截至目前,该车间已累计生产60吨黄金、1500吨白银,并提炼出铂、钯等12种有价稀有金属元素。

从全生命周期评估来看,铜材的初始采购成本虽高于铝材,但其长期价值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在大型电动巴士的电池系统中,采用铜质高压连接系统相比铝系统,每年可减少约1-2%的额外电量损耗。更重要的是,再生铜生产的能耗仅为原生铜的20%左右,环境影响更是降低到原生铜生产的八分之一。

随着中国《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再生铜占比提升至35%的目标,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环保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铜材料本身具有极高的可回收性,理论上可以100% 回收再利用,且性能不衰减。据预测,到2030年,仅从中国退役的新能源汽车中回收的铜资源,就相当于五座大型铜矿的年产量,能有效缓解对原生矿产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先进技术,再生铜纯度已可稳定达到99.9%以上,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线束等核心部件对高端材料的严苛要求。


未来展望: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将持续拓展其应用边界。

先进连接工艺如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摩擦焊等提高了铜材连接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国内主流电池制造企业已经在最新产品中采用超薄铜箔激光焊接技术,大幅降低了连接电阻和材料用量。

未来,随着全固态电池的中试量产、电池溯源体系的全国上线,以及铜材料在导电、散热方面的持续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可靠性将迈上新的台阶。



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用量将持续增长,根据国际铜业协会数据,每辆电动汽车的铜用量达83千克,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随着全球化平台与本土化场景的深度融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安全进步经验,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再生铜生产线的高速运转,闪着金属光泽的成品有序下线。这些纯度高达99.95%的再生铜,即将奔赴各地,成为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血管”与“神经”。

铜,这种人类从公元前8000年就开始使用的金属,在新能源时代的核心安全领域焕发新生。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新能源汽车安全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随着固态电池、更高能量密度体系的发展,对热管理和安全防护的要求将只增不减。铜这一构筑安全基石的永恒金属,必将在守护每一次绿色出行的征程中,持续闪耀其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